您的位置> 首页->专题聚焦->和聚众力创新未来->媒体报道

徐匡迪院士:没有颠覆式创新,什么都救不了国家!
来源: 中国新闻网作者: 日期: 19.08.05

  2018年5月30日,中国工程院颁发中国工程界的最高奖——光华工程科技奖,我国杰出的钢铁冶金专家和战略科学家、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获得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。

  在获奖现场,当谈到自己最熟悉、也最关心的工程科技事业,徐匡迪心情颇为复杂。他指出,一方面,中国在传统工程技术包括土木工程、水利工程、冶金工程、采矿工程等领域,21世纪以来在世界上一直领跑,属于领先地位。

  另一方面,在新兴工业及工程科技领域,比如信息化、人工智能、航天技术、医学工程等,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远。徐匡迪举例说,中国目前人工智能的应用公司很多,有些甚至做成了上市公司,但是人工智能的关键芯片却没有,还大量依赖进口,还有很多关键核心精密元器件都要靠从外国引进或者仿制。

  一直以来,徐匡迪院士就对中国的国家战略、科技创新等领域保持密切关注。早在几年前,徐匡迪院士就曾指出过国家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存在问题。他指出,未来的中国经济将会经历一个换挡期,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,进入经济新常态,而创新驱动是实现新常态的关键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中讲到:“纵观人类发展历史,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,也是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。”

  创新是多方面的,包括理论创新、体制创新、制度创新、人才创新等,但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十分显要。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,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,正在为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而努力,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。

 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,30年经济高速发展,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已经居世界前列。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稳居世界第一,但面临产能过剩、水平不高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挑战。

  要跨过新常态这个坎,一是要依靠深化改革、制度创新、激发创业创新和人人创业的活力。二是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,用网络科技来蜕变传统业态,包括农业、工业、商业等,帮助农业、工业、商业都走上信息化、智能化的快车道,只有用最新的科技来武装才能尽可能实现弯道超车,使国民经济产生一个质的提升。

  在新常态的关键时期,除了经济转型以外,处理好这些宏观经济的问题,也是稳定我们国家一个重要的方面。